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《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》
国家医疗保障局于8月15日发布了《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》 ,旨在规范按病种付费政策、关键技术 、核心要素及配套措施 。该办法明确了三个方面的规范:总额预算管理、分组方案制定和调整、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。
《办法》的出台背景是党中央 、国务院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高度重视,旨在通过按病种付费改革促进医疗机构规范行为、控制成本、优化资源配置,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。
《办法》的主要内容《办法》共八章三十九条 ,其核心内容如下:
规范内容 具体要求 总额预算管理 合理编制支出预算,确定按病种付费总额,强调总额预算的刚性 。 分组方案制定和调整 明确制定主体 、框架、数据和意见支撑、调整内容 ,原则上两年调整一次。 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 厘清权重 、费率、支付标准等内涵,要求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充分协商,达成一致。《办法》还强调了将按病种付费相关要求纳入协议管理 ,加强改革成效监测评估,强化基金监管,完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等,以提升按病种付费的标准化水平 。
对病种分组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规定《办法》专章详细说明了病种分组方案的制定和调整程序 ,以稳定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对分组优化的预期。具体包括:
规定内容 详细说明 制定和调整主体 国家医保局负责全国统一的病种付费技术规范和分组方案。 分组方案框架 DRG分组包括主要诊断大类、核心分组和细分组;DIP病种库包括核心病种和综合病种 。 制定和调整程序 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采集数据,建立意见收集反馈机制。 调整内容和周期 原则上分组方案每两年调整一次,重点调整核心分组和细分组。《办法》的实施对医疗机构和地方医保部门均有积极作用 ,包括总额预算管理的透明性、技术标准的明确性 、支付标准的合理性以及配套措施的完善性。地方医保部门需高度重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,优化改革路径,完善政策 ,健全配套机制,并做好改革成效监测和评价 。